首页 > 地区站群 > 海南蓝粤网 > 海南档案

海南地名有什么文化特征?

©地名与文化   2020-11-10  赞  0回应

官方 全能站长:让企业内低性价比的网站运营/设计师下岗 *在线咨询

官方 场地租赁:廉江良垌水果收购场地/冷库/办公室租用 #13542015105 *填写意向

海南的地名无论是南部还是北部,东线还是西线,黎村还是苗寨,“临高人”居住的地方,还是其他汉人居住的地方,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共性,即大多是以田园,山岭、湖塘、村寨和海南物华土产来命名的。但这些共性,是就地名所具有的意义来说的,至于地名所赖以存在的形式,却因海南语言的复杂和方言的歧异,呈现出风采各异的局面。

司徒尚纪认为,海南黎族与壮族同源不同流,从大陆入居海南以后,语言发生变化,属壮侗语族黎语支。其表示聚落地名计有“抱”(含“宝、保、报、包”)、“番”“什”“毛”等,在黎语中皆有村寨之意,不过也有含义的演变,如什字黎语意为田,汉译地名多用“打”“三”“杂”“大”“孔”“昨”“十”“祖”等近声字,后用于村寨地名,“通什”即为一例,意指树下田。

又如“毛”字黎语意为亩,汉译成“亩”“毛”“茅”“茂”等,宣统《崖州志》村峒条中就有亩猥、亩强、亩感,今称为毛贵、毛阳、毛感。据近年地名普查,全岛“抱”字地名有329个,各县都有分布,如乐东有抱由、抱界,崖县有抱头、抱菅,东方有抱板、宝上,文昌有抱罗,临高有抱茂、抱河,昌江有保蛮,儋州市有保牙,保亭有报什、报导等。

番、什、毛字地名全岛有469个,光保亭县就多达273个,占58%,其他各县都有分布,如乐东有番豆、番阳、毛或、什文,崖县有番毛、番园,白沙有番伦、番印,琼中有番响、番沟,儋州市有番真、番朗等。

此外,岛上一些地区还以方、芳(墳)、武为起名起首表示村落,如乐东有方头,白沙有方平,琼中有方满,保亭有芳法,儋州市有武教,临高有武来,琼海有武弄,澄迈有武田等,实际上海南是黎语地名荟萃之区。据《海南岛各县地名录》统计,海南8县黎语地名占全岛70%左右。

(一)地名的语言特征

海南地名有汉语地名和非汉语地名之分。海南现在通行的几种主要语言,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、黎语和临高话,其中,后两种语言的形式结构与汉语刚好相反。汉语是修饰语在前,被修饰语在后,黎语和临高话是修饰语在后,被修饰语在前。

表现在地名上,汉语地名多用齐尾式,其结构为“专名+通名”,黎语和临高话基本上用齐头式,其结构为“通名+专名”。二者的地名用字意义也有别:汉语地名的用字可大致从汉语意义上加以解释,黎语和临高话地名只是各自语言的汉字音译,其汉字地名只是物质外壳,与汉字所表示的汉语意义无关。汉义“村”,黎语依各方言读作bou3(或bau3)、fa:n1、fa:1η和fuan1,前者汉译字常作“保”“报”“抱”“布”,后三者则分别常用“番”“方”“芬”表示。临高话读作v3,汉译字多写作“武”。

海南汉语村落以“新村”“老村”来命名的很多,黎语和临高话也有不少与它们意义相同的村名,但多为音译字。因为是音译,故同一读音者可有多种汉字译法。如乐东的“保办”“保班”“抱板”、琼中的“方板”,临高的“武闹”,汉义均为“新村”(汉义“新”,黎语读作pa:n1,临高话读nau4,“办”“班”“板”是黎族pa:n9的音译,“闹”是临高话nau4的音译),三亚的“抱慢”、乐东的“布慢”、昌江的“保满”、通什的“方满”、临高和儋州市的“武教”、汉义均为“老村”(汉义“老”,黎语音ma:n1,临高话音kau3,“慢”“满”是黎语ma:n1的音译,“教”是临高话kau3的音译)。

汉意“田”,黎语大多数方言读作ta2,汉译字常写作“什”“打”“大”,临高话读作nia2,汉译字常写作“什”“打”“大”,临高话读作nia2,汉译字常写作“多”“和”。海南有不少叫“深田”的村落,临高的“多乐”,汉意为“深田”(汉意“深”,临高话为lak8,“乐”是临高话lak8的音译),而乐东的“大炮”(村)汉意为“沙田”,保亭的“什龙”汉意为“大田”,“炮”“龙”分别是“沙”“大”的黎语音译(黎语“沙”义读phau5,“大”义读lo9或lu9)。

以上所举的黎语和临高话地名,都是全用音译的,这是这两种语言地名中的主要部分。黎语和临高话地名还有半音半意和全意译两种情况,这两种情况临高话地名比较多,前者如“和新”(新田)、“武新”(新村)、“武客”(客村)和“和客”(客田),后者如“田新”(新田)、“田军”(军田)。这说明临高人接受汉语的程度较高。由于这些情况,这两种非汉语地名中相同意义者可能会出现三种表达方式,如临高话的“多闹”“和新”“和”“田新”,汉意均为“新田”(村)。

随着汉黎文化交流,许多黎语地名也发生变化。其一是由倒装改为顺装,如乐东县有奋跃村,东方市有月大村,汉语意为得田村;其二是两字地名改为三字地名,如保亭县有什坡示(黎语即锅铲村),黎语汉译为人田地,三亚有布那亲,汉译为石头田(村)等;其三是纯黎语地名改为黎汉混合,即半黎汉地名,如上述地名所加村字,即属汉语地名部分。

(二)地名的民族特征

从地名的命名者看,同一民族聚居地的地名,有本民族自己命名和他民族为之命名之分。这两者的地名不是均等的,一般说来,前者处于主流,后者只占很少一部分。当两种民族杂居,甲民族在人数上比乙民族占绝对优势时,就有甲民族给乙民族村落命名的可能,因为周围都是甲民族,为之命名是为了易于识别。这种情况,在岛上各种不同民族的地名中都存在。如汉人入琼比黎人和临高人要晚,因此汉人被称为“客人”,于是在黎人、临高人同汉人杂居的边缘地带,就出现了以“客”为地名的村落,如屯昌的“客村”、陵水的“客园”“走客村”、琼山的“新客”、临高的“武客”(即“客村”)等。

而汉语从宋代后把操黎语者称为“黎”,于是在汉黎杂居之处,便出现了“黎村”“黎寨”“黎株园”(均在屯昌)、“黎城”(万宁)、“黎田”(定安)和“黎伍村”(琼海和陵水均有)这样的地名。

海南三大语言都毫不例外地把外国人称为“fan”“huan”,这显然是汉语共同语“番”“蕃”的音译,“番”“蕃”本是对外国人的泛称,但历史上入琼定居的“外国人”只有回族,故岛上以“番”“蕃”为地名的显然专指回族村落。这些以“番”“蕃”为修饰语的地名,诸如万宁的“番村”,三亚的“番园”,橙迈的“番村”“番丁村”,儋州市的“番村”“番元村”,陵水的“蕃斗园”,无疑是为外族人起名的。

苗人在海南的人数很少,据钟芳的《平黎碑记》,他们是明代才由征戍而落户海南的。苗族地名中,也有很多外族为之命名者。这部分苗族地名形式很单一,主要有两种形式,一种是直称“苗村”,岛上大多数县市中都出现,另一种是在其他语言地名的后面加上“苗村”二字,如东方市有黎族村落“报英”“冲俄”,在其附近聚居的苗村便称为“报英苗村”“冲俄苗村”。

从地名称谓情况看,有些地方,同一地名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称谓。这种同一地名有不同语言称谓的情况,多出现在两种民族杂居的边缘地带。如现今的回辉村,附近的汉族群众都叫作“番村”,岛西的昌化江,江两岸的乐东、东方、昌江的黎族人民都呼之为nam3kai1(意为“大水缸”)。

琼山区内主要操临高话和海南活,境内许多地名都有两种不同的称谓,如海南话把“十字路”叫tap8tu1lou1,“永兴”叫jio3hen1,“龙塘”叫lia2do2,临高话却分别称之为hi3kin2、hi3ziet3,hi3san2。前者是汉语闽南方言读音,后者却是依临高话及其语法结构的另一种称谓。在琼山境内的“临高话”里,hi即墟镇,hi3kian2意为“被称为kian2的墟”。


赞助商连接
广东世望厨房设备有限公司
百度搜寻:《海南地名有什么文化特征?
如本文侵权,请把本文相对应的原创链接及文章作者证明发至邮箱service@yuetol.com,核实后本站即删除。



网友回应 更多回应(0) 进入可赞踩

发表回应
默认免登陆匿名发表
   

粤村镇点击此处一分钟即可智能化为您的村/镇 开通「某某村之窗」!其他类型注册:粤人 | 粤机构 | 公司
相关内容


推荐粤企/电商/项目

进入:粤之窗 | 联盟粤企 | 联盟项目 | 电商中心